探秘中国古帝王陵寝风水格局
星座网帝王陵寑一向是神神秘秘的,过去属“禁地”,连陵区周边的围墙都是靠不得的,牛羊也不会让放。中国帝王陵寑的选址到底神不神呢,其实不神,差不多都离不了一个共同的标准,即“龙穴砂水无美不收,形势理气诸吉咸备”,这就是“风水说”。但一具体说起来,内容就复杂了,在执行时忌讳多多。
起先,这“风水说”是用于诸如住宅、庙宇这些人类活动场所选址,但在传统“阴阳”学说左右下,人死了是去阴间,是到另一个世界生活了,所以要“事死如事生”,陵墓的选址自然不能马虎的,至今人们在给逝去亲人选择墓地时,仍要讲风水。而帝王陵寑选址的好坏,则直接影响国运、江山的兴亡,格外受到重视,因为选址不慎被帝王杀掉的风水先生不在少数。
这在明、清帝王陵寑的择址上,表现最为明显。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陈喜波、韩光辉两位学者曾就此作过专门的研究。清东陵(见上图),据说是顺治亲自跑马游山而选定的风水宝地,他们分析后认为,这里确是一块风水绝佳之地。其依据是——整个陵区以昌瑞山为界,以北称”后龙”,是龙脉来源;陵区以昌瑞山为靠山,东侧的鹰飞倒仰山为青龙;西侧的黄花山为白虎;南部的形如覆钟的金星山为朝山;远处的影壁山为案山;马兰河、西大河二水环绕屈曲流过,环抱有情。
从上面看,清东陵是“山环水绕、负阴抱阳”的水水格局。青山环护,形成了拱卫、环抱、朝揖之势,实为不可多得的风水宝地。根据当年留下的建陵资料,依传统的“分金立向”风水理论,确定陵寝建筑的中轴线。东陵主陵孝陵和南部的金星山构成整个陵寝的建筑轴线,整个陵区的方圆数十平方公里的山川景物,都由金星山和昌瑞山一线相连的山向所控扼,这条轴线在陵区内诸多陵寝的有机配置下,得到不断充实和强化,在空间序列的展开层次上,处处得到山川形胜景物天成的有序映衬和烘托,显示了“天人合一”的宇宙图景。清代各帝后妃陵寝的选址和营建届是这样,无不考虑龙、砂、穴、水、明堂、近案和远朝的相互关系。期望背后龙山重岗、开屏列帐,陵区负阴抱阳,避免冬季寒风。
左右护砂,环抱拱卫,溪水分流,藏风聚景。近案似几,远朝如臣,使建筑物前后对景,遥相呼应。当自然山川条件不能十全十美时,就人工加以修,补、填、挖,把自然和人文有机结合在一起,造就出一个理想的“人造”风水宝地。清代帝王陵寝选址、规划时的“天人合一”观念,承继的是明朝的一套,其首倡者是开国皇帝朱元璋。在中国都城中,南京的都城城墙是不规则布局的,网友如果到过这座世界目前保存最好、最长的都城墙,就会发现,墙体都是傍山依地形顺势而建,城墙带景象优美。如依传统的“中轴线”理论,方方正正,就不会有“鬼脸照镜”这样的“金陵四十八美景”了(位于南京城西、清凉门北)。朱元璋为自己选择陵寑地址时,也追求陵寑与自然和谐统一,“遵照典礼之规制,配合山川之形胜”。
朱元璋与历代皇帝一样,宗法礼制,崇尚祖先。不同的是,朱元璋更迷信,对陵址选择的讲究到了苛刻的地步,以此求得风水佳境,赐福朱氏子孙。有专家认为,中国历史上的帝王陵寝制度,是在明朝才完备起来的,此说不无道理。明朝的帝王陵分布在四处,即葬朱元璋祖父母的盱眙“祖陵”、葬朱元璋父母的凤阳“皇陵”、葬朱元璋的南京“孝陵”和北京的“十三陵”,这些陵寑所在都是“风水宝地”。关于中国古代帝王陵寑的“风水”问题,不少专家都作过研究,这方面的书籍、论文很多。在明孝陵申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时,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所长贺云翱、中山陵园管理局文物处所长王前华、孝陵博物馆馆长周钰雯,联名提交了《“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解》一篇报告,其中有一章节,诠释了孝陵的“风水”。
现在面积达30多平方公里的钟山风景区,几乎就是当年明孝陵的整个范围。在这处庞大的帝陵区域内,设计者将整座钟山以及部分水面作为重要的“风水”景观,一齐纳入孝陵的建筑规划设计中,从而实现了“因山为陵”、“天人合一”的中国帝陵建筑传统和文化理念。钟山古称“龙山”,早在江东末年,已被诸葛亮、孙权等政治家视为“龙蟠”之地,朱元璋作为大明开国之君,更不会放过这块宝地,自然会择金陵“龙脉”为葬地。后来,孙中山、蒋介石都选择此地为自己的归宿,也是因为钟山是风山宝地之故。(中山陵是建成了,成为南京中山陵园风景区主要景点,也是重要的民国建筑;蒋介石因为退守台湾,未能如愿,如今在台湾筑有“蒋陵”。)
朱元璋选择在钟山之阳建造陵,钟山之阴建陪葬功臣墓,南北对应,尊卑昭然,这完全符合“风水”要义——钟山有东、中、西三峰,在风水上称“华盖三峰”,而以中峰最尊,孝陵恰好处于中峰之南玩珠峰下,而最早将这块地盘视作风水宝地的是梁代高僧宝志和梁武帝萧衍;在孝陵之西,有一座小山,人称“小虎山”,过去不解其意,现从风水地貌上分析,方知其正处于孝陵之右的“虎砂”位上,与孝陵之东的“龙砂”之象左右对列;直对孝陵陵宫的“梅花山”,过去都以为乃朱元璋为让吴大帝孙权这条“好汉”给他的陵寝看大门而留下的,其实,这一如座如屏的小山是孝陵风水中的“案山”,有着十分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西南方向的前湖及逶迤南下的“钟山浦”也具有灵动的“朱雀”风水特征。
这样孝陵陵宫及宝城就具备了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风水“四象”,加之孝陵的三道“御河”都呈由左向右流淌的形势,这种水风水上称“冠带水”,亦十分难得。从中国古代帝王陵寑规制上看,从春秋时期开始,就有“依山起陵”的观念,后来有了“依山环水”的讲究,到秦、汉、唐、宋几代,帝陵逐渐发展成方上、陵台、方垣、上下宫的制度和中轴对称的规整格局,这种布局的基础非风水宝地不建。现在有人提出发掘的“秦陵”、“乾陵”,就是典型的风水宝地。秦陵南依骊山,北临渭水,符合《大汉原陵秘葬经》中的“立冢安坟,须籍来山去水”之陵寑择址标准,可谓吉壤。
位于关中的乾陵,地形地貌结合完美,有山(梁山)有水(漠谷河),陵区如裸睡少妇,棒槌岭如男根插在中间,应合“阴阳二仪、天地配合”之原理。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阴阳交合,乃生万物。《葬书》中说,“葬者,乘生气也。藏风聚气,得水为上……故葬者以左为青龙,右为白虎,前为朱雀,后为玄武。”乾陵具备了风水宝地的所有条件,据说,高宗李治登基不久,命当时有名的星相大师袁天罡和专掌阴阳天文历法的太史令李淳风,为他择万年吉壤,这块地是袁、李两人共同定下的。朱元璋则新创了一套帝陵体制。孝陵以钟山为中心,外郭城垣走向曲折,绕山而建,这一点与明初京师城垣相似;神道也是不循常规,弯曲而行,与陵宫部分构成一平面如“北斗”的形状。
《大明孝陵神宫圣德碑》记载,朱元璋“审天象,作地志”,此即是采用了象天法地,以“天帝”所居之“北斗”位居中央,周围按二十八宿构成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象环绕的神秘布局手法,这里就“风水说”。古人认为北斗七星是“天帝”居住的地方,皇帝是天子,“升天”也就意味着到北斗七星上去住了。这种追求“魂归北斗”的“北斗七星”陵区布局,影响到了后代王帝陵寑的择址和建设。北京城的规制是仿南京城的,北京十三陵的构建规制同样源自南京,源自孝陵。十三陵中的第一座、也就是明成祖朱棣的陵寝长陵的规制,完全按照孝陵的标准构造的。其后的献陵、景陵、裕陵、茂陵、泰陵、康陵、永陵、昭陵、定陵、庆陵、德陵、思陵的营造,虽有大小之别,但规制相同。整个陵园以长陵为主体,向东南、西北和西南展开,周围约80里,形成了明朝规模宏伟的陵园。
(星座m.shenpowang.com)
说到迷信,朱棣比其老子朱元璋更厉害。据说当初为选择陵址,他颇费心思。初定京西燕家台,因与“晏驾”谐音,觉其不吉,只好作罢。继选京西潭柘寺,又认为既为寺院,怎能再建陵墓,朱棣不悦而放弃。最后选定燕山山脉的支脉黄土山,形势优美。朱棣表示满意,只觉地名太俗。恰在此时,正逢他的生日,于是改黄土山为天寿山。中国传统哲学思想认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皇帝是天子,“天人合一”,得讲究人与自然的统一,因此帝王是不能随便葬的,生前“万岁”,死后得有“万年吉壤”。“风水说”实际上是中国特色的“环境观”,帝王陵寑择址看似迷信,其实一点也不神秘,是追求人与自然相和谐统一时的结果,有科学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