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杨露禅,杨露禅太极拳,杨露禅怎么死的

星座网  

太极杨露禅,杨露禅太极拳,杨露禅怎么死的

中文名:杨露禅

别名:福魁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河北广平府(今永年县)人

出生日期:1799年

逝世日期:1872年

职业:太极宗师

主要成就:杨氏太极拳创始人

人物介绍

杨露禅(1799—1872年),名福魁。河北广府(今永年县)人。在陈氏师徒练拳时,在一旁观看,久而久之,竟有所得。后被陈发现,见其是可造之才,不但没有怪罪他,反而大胆摒弃门户之见和江湖禁忌,和陈德瑚商量,准其在业余时间正式学习太极拳。

这样,杨露禅才得以正式拜陈长兴为师。这便是民间传说中《杨露禅陈沟偷拳》的真貌。经小说家的艺术加工,如民国初年有人所编的传奇小说《金蝉盗技》等,也由此衍化而来。宫白羽武侠小说《偷拳》和由此书改编的电影《神丐》以及最新热播电影《太极1》,就是根据上述杨露禅学艺故事虚构创作的。

杨露禅正式拜师后。十八年中三下陈家沟,深得陈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陈长兴先生所传精髓。艺成时,他已是四十岁左右的人了。为了生活,他先在家乡永年教授太极拳,后被人推荐去北京授徒。因武艺高强,号称“杨无敌”。他在北京授拳时,因弟子多为王公大臣,贝勒贵族,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苦。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将自己所学太极拳中的一些高难度功架简化,使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既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后经其子、孙修改,定型而成杨式太极拳,并发展成大小两种套路。其特点是:柔和缓慢、舒展大方,速度缓匀,刚柔内含、深藏不露、轻沉兼有。此拳一出,在京、津一带影响很大,学者日众,而这时陈家的太极拳却仍在陈姓内部传递,所以当时的武术传人杨季子写的诗中,有“谁料豫北陈家拳,却赖冀南杨家传”的句子。

后来,杨露禅的次子杨班侯(1837--1892年)传杨式小架太极拳于满族人全佑(1834—1902年),全佑之子鉴泉后从汉姓吴,他将父亲传授的杨式太极拳修改定型,自成一家。此拳的特点是:重神静,长柔化,马弓步时呈川字形和身稍前倾,而又要求斜中寓直。推后时,宁静而不忘动,架式大小适中,动作紧凑柔和,神志舒静。在社会上流传后,被世人称为“吴式太极拳”。

传奇故事

杨露禅师从河南温县陈家沟陈长兴,学成后回永年县,寓居太和堂药店,以授拳为生。杨露禅在家乡与人比武伤人,为躲避官司而一人潜逃到北京。当时北京东安市场北面有一家“天义顺”酱菜园,掌柜的人称张四胖子,此酱园腌制的酱菜不向外出售,专供王府用,因而张与王府过从甚密,有钱有势,又称小府酱菜张。张四胖子家住海淀,每隔数日来酱园一次,那些日子他正要为其两个儿子寻找教书先生,曾托嘱酱园门前的粥摊掌柜丁紫兰留心,如有合适的给找一个。

一天,杨露禅来到东安市场,没钱下饭馆,就到丁紫兰的粥摊喝粥,他边吃边问丁紫兰有没有什么事可让他做,工钱不计多少。丁紫兰问他会些什么,杨禄禅说自己认识字,可以教书。丁紫兰一听便想到张四胖子所托之事,于是将杨露禅作为教书先生推荐给张四胖子。从此杨露禅即住北京海淀张四胖子家里,每天教两个孩子念书,别无他事,因为是逃避官司而来,练武之事不敢露头。张四胖子家大业大,家中还雇有二十几名看家护院的家丁,每日打拳练武,平时因门户之见,家丁们和一些绿林好汉早就有些矛盾。

杨露禅在张家教书半年有余,一天晚上他正在书房后面角门小屋里休息,忽然听见后花园内有动静,像是有人用刀枪器械在动手。他随手拿着三尺长的烟袋,向后花园走去,只见有人在格斗,有人被打倒在地,有的还被捆上了。杨露禅近前一看,倒地被捆上的都是家丁。有个家丁见杨露禅走过来,还大声喊叫:“杨先生,可别过来,别让他们把你打了。”杨露禅哪听这些,过去用烟袋锅一拨,就把一绿林好汉的刀给下了,再一点又撂倒一个,三下五除二,几下子就把绿林好汉都打倒了。又用捆家丁的绳子把他们一个个都给捆上了。杨露禅问他们愿意官了还是私了,官了是交官府处理,私了是有仇宜解不宜结,以后不再闹事。这些绿林好汉当然愿意私了,于是个个求饶,结果把他们都放了,杨露禅才又回到小屋休息。

事情过后,家丁们实在感到难堪:吃粮听差,职责是看家护院,却让人家给捆了,还是靠教书先生给解的围。第二天,家丁们都来向张四胖子辞行。张四胖子也没想到教书的杨先生还会武术,就对家丁们说:“你们也别走了,就让杨先生来教你们吧。”从此杨露禅除了教书以外还教起了武术。就这样过了两年多,杨露禅给永年县老家去了信,告知他在北京的情况。

一天,门房传话,说老家来人了要找杨先生。杨露禅心里也不知是谁,随即走出迎接。当时张家大门口马路对面有一座大影壁,上有“迎祥”两个大字。杨禄禅出门一看,来的人并不认识,是个30多岁的年轻人。他过来就请安,要施大礼,右腿向下一跪,右拳直冲杨禄禅的小腹而来。原来此人是杨露禅在永年县那次打伤之人的家属,来京找他报仇的。要请安施礼是假,借机进招攻击杨露禅的下三路冲拳进裆是真。刹那间,只听嘭的一声,杨露禅用海底针把那年轻人打到大影壁上,身子直贴在“迎”字上。而后年轻人摔倒在地,爬起来叫道“大叔,咱们3年以后见”就跑了。杨露禅回到屋内,想到不定何时还会有人来找麻烦,心中烦闷。于是找张四胖子,对他讲了在永年县伤人之事,自认为总得防一下,不如离开此地为好。

张四胖子感到很惋惜,想到两个儿子才学两年多,如果学成了该多好。于是对杨露禅说,如果能到四爷那里就行了,我去活动一下,找大管家王兰亭说说,或许能行。

咸丰年间,端王称四爷,肃王称六爷。杨露禅若能到端王面前教拳,问题就解决了,绝无后患。端王府的总管王兰亭特别喜爱武术。经张四胖子推荐,王总管又从中说合,杨露禅真的被四爷看中了,便到端王府教拳。总管王兰亭精明能干,个子高大,身强力壮。杨在教端王练拳时,王兰亭就在一旁跟着学,而且杨露禅每次都用王兰亭试手,挨打的是王兰亭,但他也就因挨打而慢慢地领会了太极拳法的精华。

在端王的安排下,杨露禅开始充任旗营武术教官。所教之拳术,在当时不叫太极拳,而叫作“绵拳”,只教旗人不教汉人,旗营中也是只教近八旗,不教外八旗。那时的旗营分为东八营和西八营,东八营是善扑营,练摔跤,西八营多是提笼架鸟的,体质较差,练绵拳。当时有很多王公子弟也来学拳,然而大多数人怕苦而学艺不精,仅有时贝勒之子时绍南和武状元出身的将军岳柱臣得太极真谛,并且正式拜师杨露禅。旗营下级军官中有三人得太极真传,此三人即凌山、万春、全佑,三人各得所长,凌山善发劲,万春善刚劲,全佑则善柔化。因碍于旧的等级观念,三人不能与贝勒子、将军等人称兄道弟,故杨露禅令此三人拜其子班侯为师。后来,时绍南因出天花丧命,岳柱臣在中俄边境战争中阵亡。杨露禅再无心教拳,遂辞去武术教官之职,离开了旗营。

杨露禅与其子班侯、建侯,其孙澄甫三代人在北京教拳,对传播太极拳功劳极大。

吾师王培生先生早年与文中所说的天义顺酱菜园老板海淀张四胖子的后人有交。亲听其讲述杨露禅初来北京,先在张家落脚避难,而后被推荐到端王府教拳等情况。

这段太极拳史上的轶事,王培生先生多次向我们讲述过。太极泰斗吴图南先生在《太极拳之研究》一书中也有详细的描述,与王培生先生所讲大同小异,只在个别细节上略有出入。

1924年,吴图南先生曾任教于北京西山万安小学,因而有幸结识了原天义顺御酱园张凤歧(即张四胖子)的后人张伯允。吴听张讲杨露禅初来北京即落脚张家教拳之事。吴又从张先生那里得到许多杨露禅在张家教拳的资料,其中最珍贵的是《张氏随笔》(乃天义顺酱园老板与把式侯德山一同跟杨露禅学拳的笔记)。由此可见,这段轶事具有极高的历史真实性。

天赋异禀、万中难求

自幼好武,因家贫,迫于生计,在广平府西关大街中药铺“太和堂”中干活。这药店为陈家沟人陈德瑚所开。

恰巧这段时间陈长兴借陈德瑚大宅院中授徒。杨露禅在陈氏师徒练拳时,在一旁观看,用心记下某些招式,无人时便私下练习。后被陈发现,叹其为天赋异禀之武学奇才。然而,陈长兴果然是大格局的人物,不但没有怪罪他偷学,反而大胆摒弃门户之见和江湖禁忌,和陈德瑚商量,准其在业余时间正式学习陈家沟拳术。

这样,杨露禅才得以正式拜陈长兴为师。

这便是民间传说中《杨露禅陈沟偷拳》的真貌。传说中杨露禅为了学习太极拳,假装哑巴乞丐,混入陈家做家丁,暗中学会了太极拳。基本上,这种说法只是不合逻辑的传言加工。如果武术真的只要在旁边偷看就能会能精,那么我们只需要到公园去看别人打拳,就能学得盖世武功,实乃滑天下之大稽也,亦有诋毁杨氏太极拳史的嫌疑。

比较可能的说法,可能是杨氏在旁窥拳后,自己苦练,后来为陈长兴所赏识,进而亲自授拳,而卓然一家。

简化教学、从学者众

正式拜师后。十八年中三下陈家沟,深得陈式太极拳精髓。四十岁左右,在家乡永年教拳。其子班侯及健侯在武禹襄学馆中习文。而武禹襄则随杨露禅习武。

后来,被武汝清(武禹襄二哥-刑部官员)推荐去北京授徒。当时因他武艺高强,清代王公贝勒学者也颇多,因而也被聘为旗营武术教师。他在北京授拳时,因弟子多为王公大臣,贝勒贵族,生活奢侈而体弱多病,又不耐艰苦。杨露禅考虑到这些人的身体素质和保健需要,将陈式老架太极拳中的一些高难度动作改动,让拳架姿势较为简单,动作柔和易练,既适合穿长衫、留辫子的人练习,又有益于健身。时间长了,便形成了一种拳式,号称“太极小架子”。后经其子(班侯及健侯)、孙(澄甫)修改,定型而成杨式太极拳,并发展成大小两种套路。其特点是:姿势舒展大方,速度缓匀,刚柔内含,轻沉兼有。

时值民国初年,袁世凯执政时期,习杨式太极拳者;如许禹生、宋书铭辈皆为政要,所以得以广传。他们著书并创作所谓之武当派历史,称明张三丰为祖师,甚至说杨式太极卅七势由唐朝江南道人许宣平所传三世七(没有佐证)衍生而成,而宋书铭更存有先祖宋远桥抄录。

反观当时陈家沟的拳术,仍然只有停留在陈姓家族内部传承。所以当时的武术传人杨季子的诗中,写出了“谁料豫北陈家拳,却赖冀南杨家传”的句子。

现代人的生活,也多如王公贵族一般,不耐艰苦。杨氏针对一般非武术目的之学习者,所改动的杨氏太极拳,由于其易于学习,因此便成为当今全世界最为流行,学习者人数最多的中国拳法。因此,现代太极拳的流行,实最得力于杨露禅将拳术的练习方法简化之功!

以柔克刚、世称无敌

杨露禅能够在全国首善之北京授徒的因缘,是由于在一场宴会,无意中被人挑战得胜开始的。永年的武氏,在京城里担任官职,因此是北京某富豪张家的贵宾。武氏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将同乡人杨露禅推荐给张姓富豪认识。张氏因贩卖煤炭而致富。每至夜晚,张氏的家就成了官僚豪绅们寻欢作乐的场所,并雇有武术教师多人。此外,还有一些想考上武术科举、为光宗耀祖的子弟们,在这里练习武艺,准备应试。为了给一班学艺的子弟们辅导,武氏在一场宴会中介绍了杨露禅。

张家原已雇有多名武术教师都是彪形大汉身强力壮,与杨露禅那瘦少身材无法相比,张姓富豪对杨原有轻视之意。因此,在宴会上杨露禅被安排在武师们的卑位。席间,主人对杨露禅说:“先生不知是精于长拳还是少林拳”

杨露禅说:“我的拳法既不是长拳也不是少林拳,而是绵拳”

主人张氏又问:“那么你的绵拳能否的打人?”

杨露禅答说:“我的绵拳不是用来打人的,但打起来要胜于铁拳,除了钢铁外,凡是父母生的、血肉之体都能打。”

主人听了这么不卑不亢的回答,其实心里很不是滋味。非常想试试杨露禅的身手。

因此又说:“你的拳法是否能同在座的拳师比一下呢?”

而在座的拳师,对杨露禅那付文质彬彬身材瘦小的模样,早看扁了他。但杨露禅当下答应了主人比武要求。

比武开始时,一个拳教师气势汹汹地挥拳直奔杨露禅,施了一个饿虎下山的招势,如同苍鹰般迅速地扑来,杨露禅略一举手,那位拳教师他立即被打落到几丈远的地方去了,跌得浑身血污。另一位拳教师看到此情景,立即从席上跳下来,向杨露禅挑战,结果也落得同样下场,其余就吓得不敢再比了。主人看到此情,诧异万分,连忙又摆了一桌酒席,向杨露禅赔不是。

杨露禅在张家比武一事传开后,许多武术名家都远道来和杨露禅比武,华北各省的名家无论各门各派,皆非敌手,因此威震京城,世称“杨无敌”。

后世影响

武术方面:

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将太极武术传播并发扬光大的人。

对后世文学,特别是武侠小说之影响:

经小说家的艺术加工,如民国初年有人所编的传奇小说《金蝉盗技》等,也由此衍化而来。宫白羽武侠小说《偷拳》(又名:《太极杨舍命偷拳》)和由此书改编的电影《神丐》,就是根据上述杨露禅学艺的故事创作的。

吴京在25集电视连续剧《太极宗师》中饰演的杨昱乾的人物原型就是杨露禅,而徐向东饰演的董汉成一角原型则是杨露禅的好友八卦掌创始人董海川。于海老师饰演的陈正英即为杨露禅的老师陈长兴。

拳术传承

杨露禅过世后,太极拳传子杨班侯、杨健侯,后由其孙杨澄甫(1883年-1936年)修定而成。杨氏太极拳由于从学者众,影响后世甚巨。因而也衍生了许多杨氏的支派,最为著名的有王氏太极(王壮弘)、郑子太极拳(郑曼青)、熊式太极拳(熊养和)、董氏太极(董英杰)、田式太极(田兆麟)、李氏太极拳(李瑞东)、府内派、老六路等等。

现在太极拳流行的就是杨氏太极拳大架,有108式,46式,竞赛48式。最新套路为广州胡氏所创,为67式。

另外杨露禅在京城所传第一个套路“太极拳六十四式老架”,由杨露禅大弟子王兰亭传给李瑞东及周玉祥,周玉祥为纪念王兰亭遁入深山道门,改名为“王道人太极拳六十四式”传吴锦园,吴锦园迁台后传叶金山,人称王府皇家太极拳。

宗师家世

长子,杨凤侯,早亡。次子,杨班侯(1837-1892)。三子,杨健侯(1839-1917)。

杨兆林、杨兆鹏、杨兆元、杨兆熊(杨少候)、杨兆清(杨澄甫)。

曾孙

杨振铭、杨振基、杨振铎、杨振国

社会评价

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和大学士观其精妙的武艺后大加赞赏:“杨进退神速、虚实莫测、身似猿猴、手如运球,犹太极浑圆一体也”并书赠对联“手捧太极震寰宇,胸怀绝技压群英”相祝贺。自此,他所创之杨式太极拳名满天下,使太极拳从民间武术登上了华夏武术的大雅殿堂,成为国粹。

杨露禅太极拳

技击原则

太极拳的这种技击原则,体现在推手训练和套路动作要领中,不仅可以训练人的反应能力、力量和速度等身体素质,而且在攻防格斗训练中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本方法

太极拳以“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等为基本方法。动作徐缓舒畅,要求练拳时正腰、收颚、直背、垂肩,有飘然腾云之意境。清代拳师称“拳势如大海,滔滔而不绝”。同时,太极拳还很重视练气,所谓“气”,就是修炼人体自身的精神力,这是太极拳作为内家功夫的特点之一。

八种劲法中,掤劲是八劲之本,练太极拳不能须臾离开此劲。它是弹簧力,又如水托舟,如戥称量;是知觉力,一切外来之力皆藉其辨别方向、大小。其他七劲不过是方位和作法不同另有所称。例如,掌心由内向外缠丝称为掤劲,若掌心由外向内缠丝则称为捋劲,若双手同时将掤劲交叉向外掤出,则称为挤劲。掤劲是向上向外之力,使对方之力达不到胸部,是保护自己的防御手法;捋劲是向旁的横力,三分向下,七分向后,用时要含胸转腰坐胯三者一致,防止对方肩击胯打;挤劲是向前推扌郑之力,挤在手背,另手辅之,要点在于双手用力一致,两脚抓地前弓;按劲是向前推击或上掀之力,用时须顶头悬含胸拔背用腰力发出;采劲是以手抓住对方手腕和肘部向下向后下沉之力,用时要含胸缩胯,一般是先采后挒;挒劲是以手向左右上下挡开之力,用时要身躯配合以腰带动;肘劲是以肘击人,在近身时使用,有“远拳近肘贴身靠”之说;靠劲是用肩击胯打,贴身时使用。

动作名称

42式太极拳动作名称

01:起势02:右揽雀尾03:左单边04:提手05:白鹤亮翅06:搂膝拗步07:撇身捶08:捋挤式09:进步搬拦捶10:如封似闭11:开合手12:右单鞭13:肘底捶14:转身推掌15:玉女穿梭16:右左蹬脚17:掩手肱捶18:野马分鬃19:云手20:独立打虎21:右分脚22:双峰贯耳23:左分脚24:转身拍脚25:进步栽捶26:斜飞式27:单鞭下势28:金鸡独立29:退步穿掌30:虚步压掌31:独立托掌32:马步靠33:转身大捋34:歇步擒打35:穿掌下势36:上步七星37:退步跨虎38:转身摆莲39:弯弓射虎40:左揽雀尾41:十字手42:收势

①静心用意,呼吸自然,即练拳都要求思想安静集中,专心引导动作,呼吸平稳,深匀自然,不可勉强憋气;

②中正安舒,柔和缓慢,即身体保持舒松自然,不偏不倚,动作如行云流水,轻柔匀缓;

③动作弧形,圆活完整,即动作要呈弧形式螺旋形,转换圆活不滞,同时以腰作轴,上下相随,周身组成一个整体;

④连贯协调,虚实分明,即动作要连绵不断,衔接和顺,处处分清虚实,重心保持稳定;

⑤轻灵沉着,刚柔相济,即每一动作都要轻灵沉着,不浮不僵,外柔内刚,发劲要完整,富有弹性,不可使用拙力。

部位姿势

太极拳对人体各部位姿势的要求如下:头──保持“虚领顶劲”,有上悬意念,不可歪斜摇摆,眼要自然平视,嘴要轻闭,舌抵上颚;颈──自然竖直,转动灵活,不可紧张;肩──平正松沉,不可上耸、前扣或后张;肘──自然弯曲沉坠,防止僵直或上扬;腕──下沉“塌腕”,劲力贯注,不可松软;胸──舒松微含,不可外挺或故意内缩;背──舒展伸拔,称为“拔背”,不可弓驼;腰──向下松沉,旋转灵活,不可前弓或后挺;脊──中正竖直,保持身型端正自然;臀──向内微敛,不可外突,称为“溜臀”、“敛臀”;胯──松正含缩,使劲力贯注下肢,不可歪扭、前挺;腿──稳健扎实,弯曲合度,转旋轻灵,移动平稳,膝部松活自然,脚掌虚实分清。打太极拳要求松静自然,这使大脑皮层一部分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而得到休息。同时,打拳可以活跃情绪,对大脑起调节作用,而且打得越是熟练,越要“先在心,后在身”,专心于引导动作。这样长期坚持,会使大脑功能得到恢复和改善,消除由神经系统紊乱引起的各种慢性病。太极拳要求“气沉丹田”,有意地运用腹式呼吸,加大呼吸深度,因而有利于改善呼吸机能和血液循环。通过轻松柔和的运动,可以使年老体弱的人经络舒畅,新陈代谢旺盛,体质、机能得到增强。太极拳近百年来所以在国内外逐渐得到推广,就是因为它具有防病治病的功用,对神经衰弱、心脏病、高血压、肺结核、气管炎、溃疡病等多种慢性病都有一定预防和治疗作用。病情严重的患者,要在医务人员指导下进行锻炼。

武派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的《太极拳论》开头三句即是:"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这充分说明太极拳身法轻灵的重要意义。

太极原理

先师郝少如在教学中对身法要求特别重视。他指出:"习太极拳必须处处按照太极拳的原理要求完整丰富,无论是教与练必须从身法着眼,身法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必须严格要求。"练身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练外形,就是学习拳架注重身法,以尾闾正中为基准(在前进、后退、左转、右旋时,必须保持躯干的中正),强调步法上严格分清虚实,以正中为前提,变换时完全用内劲而不允许依靠身体的前俯后仰、左右偏倚,或者身体的起伏来借力;上下肢与身法必须配合好,如配合得不好会直接影响身法。既要支持身体的稳定,又要顾及分清虚实,对初学者来讲是比较困难的,但必须练好八条之后,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灵。

活协调,动作一致,随心所欲。只有周身轻灵,才能进而掌握行气运动的本领。第二阶段是练内形,也称内劲。先以意识作为指导,练成意、气、拳架三者合一,由外形至内形。身法是组织内形,产生内劲的关键环节。所以,平日行功走架,一举一动必须由内及外,达到内外相合统一。此即"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的道理。身、手、步法一定要做到相互协调配合,达到以内形支配外形的目的。

(一)武派(郝式)太极拳是用"起、承、开、合"四个要领贯串始终,因此在习练中不可因起、承、开、合节序的关系而产生继续的现象。应以求尾闾正中,将含胸、拔背、裹裆、护臀、提顶、吊裆、松肩、沉肘和虚实分清等法则,一个一个地逐渐掌握好。然后再求腰脊敛气,使气注腰间。脊骨之气能注于腰间,一身便有了主宰。一身能有主宰,身、手、步法才能联成一体。能联合一体,全身的肌肉骨骼才能达到灵活协调,进一步掌握行气运动的功夫。能做好以上这些要领,就能以意送气达于腹部,不便之上浮,就能气沉丹田。

(二)练太极拳必须明确呼吸自然之理,千万不能闭气。练拳从开始就要思想意念集中,精神贯注,周身要空松,劲才能显得正,决不能用呼吸系统的运动来支配太极拳的开合运动。手法要气势腾挪,有预运之势,无散漫之意;神聚于眼,我意欲向何处,则眼神直射何处,周身也直射何处,一转眼则周身全转。视静犹动,视动犹静,总须从神聚而来,手法达于气势腾挪,即可气贯手指。

(三)平时行功走架,既要沉着稳妥,又须轻灵自如。每一拳势必须分"起、承、开、合"四个字,但四字之间不可截然断续,必须做到连贯自如,不能呆板,要开中寓合,合中寓开。走架时要学会知己的本领,一动势/必先问问自己有何处不够,或有哪些要求不合度,只有不断纠正,才能不断进步。走架的速度要慢,但要防止呆滞,所谓身法轻灵,必须贯彻于走架之中。走架的目的在于运用,平日行功走架时,就要当做正在与人打手,在打手时又要当做走架,如是相辅相成,拳艺才能不断提高。走架成熟之时,全身似气球,身体犹如悬空,两手高低屈伸皆能灵活自如,两腿不论前进后退、左右旋转、虚实变换,无不随意所欲。太极即是周身,周身即是太极,日久功深,太极拳的精妙艺术得矣。

常见多年纯功不能运化、双重之病未除者有之,发劲不能如放箭、有的放矢者有之,甚至有拳法变形走样者,凡此皆由于十三势身法末参悟,缺明师指点,学者不可不辨耳。武禹襄的《太极拳论》全文如下:"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便有缺陷处,无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而在内也。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攘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编辑本段实战应用太极拳是一门最讲求省力打人的艺术,所以借力打人、引进落空是太极拳最本质的特点。要掌握"四两拨千斤"的巧妙技艺,就是要懂得身法轻灵之理,以意运气、以意打人,久之则身法无所不合。一身之劲在于整,一身之气在于敛,身法能一一求对,轻灵自如,达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人一挨我,我在下即能得机,而在上即能得势,上下相随,前后左右无不得力也。能得机得势,乃能舍己从人;能知己知彼,才能因敌变化;能因敌变化,"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之技,才能出神入化。总之,引进落空、借力打人,周身须完整统一,动则俱动,静则俱静,劲断意不断,才能一触即发。牵引在上,运化在胸,储蓄在腿,主宰在腰,蓄而后发。一身须具备五张弓,才能做到蓄劲如张弓、发劲如发箭。劲以曲蓄而有余,周身之劲在于整,发劲要专注一方,须认定准点,做到有的放矢。劲起于脚跟,由脚而腿而腰形于手指,须完整一气,不能有丝毫间断。

主要流派

太极拳有陈式、杨式、孙式、吴式、武式以及武当、赵堡等多种流派。据说明末清初,河南温县陈家沟的老拳师陈王庭初创太极拳,世代相传。河北永年人杨露禅从学于陈家沟陈长兴,并与其子杨健侯、其孙杨澄甫等人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创编发展了“杨式太极拳”。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在杨露禅从陈家沟返乡后,深爱其术,从学杨于陈式老架太极拳,后又从陈清平学赵堡架,经过修改,创造了“武式太极拳”。河北完县人孙禄堂,从师李魁垣学形意拳,继而学于李魁垣的师傅郭云深,又从师于程廷华学八卦掌。后又从师郝为真学太极拳,之后参合八卦、形意、太极三家拳术的精义,融合一体而创“孙式太极拳”,所谓“太极腰、八卦步、形意劲”即此。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提法。太极拳经过长期流传,演变出许多流派,其中流传较广或特点较显著的有以下5派。

陈式太极拳

又分老架和新架两种,老架是清初陈王廷所创,原有5个套路,又名十三势,另有长拳一百单八势1套,炮捶1套。从陈王廷起,经过300多年的传习,积累了不少经验,对原有拳套不断加工提炼,终于形成了近代所流传的陈式太极拳第1路和第2路拳套。这两套拳动作都是经过精心编排的,其速度和强度不同,身法、运动量和难度也不尽相同,但都符合循序渐进和刚柔相济的原则。

陈式第1路拳套现有83式,

主要特点如下:

①缠丝劲明显,要求处处留心源动腰脊,用意贯劲于四梢(即两手和两足尖),动作呈弧形螺旋,缠绕圆转并要做到“一动内外俱动”;

②刚柔相济,柔中寓刚,亦即能打出一种似刚非刚,似柔非柔、沉重而又灵活的内劲;

③动作要和呼吸运气相结合,不仅做到“气沉丹田”,而且在练动作的同时进行“丹田内转”,有时也可在呼气时发声(如呵、哂、嘘、吹),以加大劲力;

④快慢相间,亦即在动作转换处要快,一般行拳时要慢;

⑤拳路架子可分高中低3种,体弱有病者可以练高架子,青壮年体健者则可练低架子。陈式第2路拳套原名炮捶,现有71式,

主要特点如下:

①震脚发劲的动作更多;

②动作比第1路快、刚,爆发力强;

③“窜蹦跳跃,闪展腾挪”的动作较多,气势雄壮。第2路只适于青壮年练,流传不广。陈式新架套路也有两种,一种是陈有本(陈家沟拳师)编创的,顺序与老架同,架式较老架小,转圈也较老架小,去掉了原有的某些较难的动作,陈家沟村人称之为“小圈拳”,把老架称为“大圈拳”。这种拳后来又传至陈鑫,他著有《陈氏太极拳图说》,阐发陈氏历代积累的练拳经验。新架另一种套路是由陈有本的弟子陈青萍创编的,特点是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渐加圈,以至极为复杂。因为是在河南温县赵堡镇首先传开的,故人们称为“赵堡架”。陈式太极拳是古老的拳种,其他多数流派的太极拳(如杨式、吴式、武式、孙式)都是在陈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武式太极拳

清末河北永年人武禹襄,从杨露禅学太极拳,得其大概,后又学新架太极拳,并在舞阳县得《太极拳谱》,于是以练拳心得归纳锻炼要领为《身法十要》。武式太极拳特点为身法谨严,姿势紧凑,动作舒缓,步法严格,虚实分明,胸部、腹部的进退旋转始终保持中正,用动作的虚实转换和“内气潜转”来支配外形,左右手各管半个身体,出手不过足尖。武式太极拳于民国初年传入北京,后又传入南京、上海。1963年曾出版《武式太极拳》一书。武式太极拳葛顺成传人的说法如下:武禹襄家族在永年是望族,其家是翰墨家庭,但武禹襄本人嗜武如命,终身不仕。陈家沟陈氏族人在永年县的生意,租用的是武禹襄家的房产。武禹襄见陈氏族人练习一种高明的拳术,非常喜爱,但因自己身份、地位问题无法去拜师学艺,于是委托同乡好友杨露禅(已有相当高的武功基础)赴陈家沟,拜陈长兴为师学艺,回来后交给自己,自己则出自供养杨露禅全家。杨露禅先后三赴陈家沟学艺,每次回来都对武禹襄倾囊以授。最终武禹襄还不满足于杨露禅所学,亲赴陈家沟请教。陈长兴当时已年迈,介绍他去陈青萍处学拳。后果有大成。武禹襄的主要传人早期有杨班侯(杨露禅之子,跟武禹襄本是学文,后武艺大成,远超其文化水平),还有自己的两个外甥,人称李大先生、李二先生。李大先生、李二先生传郝为真、葛顺成等人。郝为真武艺最高,他的拳佳经其后人修改后被国家定为武式太极拳标准拳架。葛顺成等人传下的全家仍保留了原始风格。

李圣端、陈兰亭、郝中天、郑月南、王老延、陈固安、吴文翰等都是武式太极拳高手。

赵堡太极拳

赵堡太极拳形成于河南温县赵堡镇,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种相传是由武当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所创,由武当太极拳外传,祖师王宗岳传蒋法。蒋法又传邢喜怀,传张楚臣,传陈敬伯,传张宗禹,传张彦,传陈清萍,传张敬芝,传陈英明,传王庆升,等历代传人经数百年的辨理、习技传下来的赵堡太极拳。另一种说法是陈式太极拳新架的一种套路,是由陈有本的弟子陈青萍创编的,特点是小巧紧凑,动作缓慢,练会后逐渐加圈,以至极为复杂。因为是在河南温县赵堡镇首先传开的,故人们称为“赵堡架”。赵堡太极拳无论拳架或理论、著作都是有师傅口传和身教。理论有:王宗岳师尊的专著《九要论》《太极行功歌》《捷要论》《运天机轮》《五字诀》《撒手法》还有《论推手》《论擒拿法》和《论卸骨法》等著作在太极拳花园中赵堡太极拳是民间流传的一门太极真功,有着独特的技击特点和显著特征。赵堡太极拳有拳架七十二式,式式皆为立式画圆,走立式化圆,是本拳种的核心与特征,整个拳架是从先转大圈后小圈,犹如春蚕抽丝连绵不断,里有顺圈逆圈组成,以身而言,有:以手化圆,以肘化圆,以胸腹化圆,以膀化圆和以胯化圆。丹田转动,此乃一圆化太极。拳架的演练遵循(三直)(四顺)(六合)和(意贯四梢)等规则,(三直)即头直、身直、小腿直、(四顺)即腿顺、脚顺、手顺、身法顺,六合即手与足合、膀与胯合、肘与膝合此乃外三合,内三合有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四梢)为牙为骨梢,舌为肉梢,发为血梢,毛孔为气梢。赵堡太极拳架轻灵圆活,动作舒展大方,演练时,步活圈圆,环环相扣,无明显发力动作,套路贯穿,有柔有刚,在掌握套路后,即逐步化圆为圈、由简到繁,提高技巧、难度。赵堡太极拳,在走技方面擅长拿、跌、掷、打、靠诸艺,又有各种擒拿与反擒拿动作,融于套路中,使其技击特点甚为突出。

上述8式太极拳的风格、姿势虽不相同,但套路结构和动作顺序基本一致,练拳目的皆为健身治病。8式太极拳除拳套外,又各有推手和器械套路练法,如太极剑、太极刀等。编辑本段传奇人物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800~1873),幼时在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姓家为雇工,学习太极拳,壮年返里传习太极拳,因他能避开并制服强硬之力,当时人称他的拳为“沾绵拳”、“软拳”、“化拳”。杨露禅去北京教拳,清朝的王公贵族多向他学习。他武技高超,当时人称“杨无敌”。

太极推手

太极推手和盘架子(练拳的套路),是太极拳一个整体的两个部分。盘架子为拳之体;推手为拳之用。练太极拳在学会盘架子之后,可以学学推手,学会了推手,才算是体用兼备了,这时不但提高了自己的技艺,也增加了更浓厚的锻炼兴趣。

太极推手,过去有人叫“打手”。老太极拳书上有“打手歌”,“打手要言”等,都是讲打手方法的。但“打手”二字的含义,不如用“推手”比较全面,因为推手包含两个人“打轮”和“散手”两个部分。“打轮”是两个人对手合作,共同练习,推起手来,四臂往还,你搓我揉,你进我退,你收我发,既可收到锻炼身体的益处,同时也提高了兴趣,增进了友谊。也有人管推手叫“揉手”的,实际上就是形容它的动作,指相互揉搓而说的。

推手有定步推手,活步推手,大扌履,插肋,烂采花等区别,其中定步推手是推手的基本功夫。所以学推手,要先从定步推手学起。

推手的原理,其实也并不十分复杂,盘架子主要是从练姿势中锻炼身体的平衡,就是不论怎样运动,要始终保持住身体的重心。推手则是在对方的推动逼迫下,仍要不失掉自己的重心,相反还要设法引动对方失掉重心,这就比较盘架子难了一步。所以过去说“盘架子以求懂自己之劲,推手以求懂他人之劲”,就是这个意思。

定步推手在初步锻炼时,步法只有弓步和坐步两种,手法也只先练扌朋,扌履,挤,按四手。“打轮”熟练之后,双方可以初步做到“听劲”“问劲”“化劲”“发劲”的时候,步法与手法也可相应增加变化,如步法可增加骑马步,仆步等步法,在进退时也可以逐渐增加上步撤步的动作,这样就由定步推手过渡到活步推手了。至于手法也可由扌朋,扌履,挤,按四手,增加采,扌列,肘,靠四手,合而为八手。以后功夫加深,可以逐步转进到千变万化,做到所谓“沾,粘,连,随”,“不丢不顶”,渐而至于“愈练愈精”,“从心所欲”了。

练习推手时应注意些什么?

一、要力求姿势、手法正确。

二、注意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

三、要虚心学习,多练多思。四、端正推手的态度。

杨式太极拳

河北永年人杨露禅(1800~1873),幼时在河南温县陈家沟陈姓家为雇工,学习太极拳,壮年返里传习太极拳,因他能避开并制服强硬之力,当时人称他的拳为“沾绵拳”、“软拳”、“化拳”。杨露禅去北京教拳,清朝的王公贵族多向他学习。他武技高超,当时人称“杨无敌”。后来,杨露禅为了适应一般练拳人的需要,逐渐删改原有发劲、纵跳、震足和难度较高的动作,又经其孙杨澄甫一再修订,遂定型为杨式大架子,由于练法平正简易,故成为现代最为流行的杨式太极拳。杨氏祖孙3代,在北京负有盛名。杨露禅有两子,杨班侯和杨健侯,各有所长。班侯脾气火暴,偏重太极拳的技击作用,实战中下手较狠,多次与人交手将对方打残打伤,因此承父“杨无敌”之称号,在北京名噪一时,客观上为太极拳树立了威名并推动了太极拳在全国的快速普及和传播。但也因其性格偏执极少授徒,所以传承者很少,目前闻者有河北齐德居的八十一式大功架。健侯性格温和,更重太极拳的健身作用,且授徒众多,当今流传的太极拳大多数为健侯一枝。1928年后,健侯之子杨澄甫到南京、上海、杭州、广州、汉口等地授徒,其拳式遂流传于全国各大城市。杨式大架子的特点是舒展简洁,动作和顺,刚柔内含,轻沉自然,锻炼步骤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能自然地表现出气派大,形象美的独特风格。其架式也有高、中、低之分。可以按照学拳者不同年龄、性别、体力条件和不同的要求适当调整运动量。因之,它既适用于疗病保健,又适用于体力较好者用来增强体质,提高技术。1957年根据杨式太极拳整理成《太极拳运动》(88式),1963年又出版了《杨式太极拳》一书。杨式小架太极拳和二路炮锤仅在少数传人中练习,主要是技击作用。

3.吴式太极拳满族人全佑,清末河北大兴人,初从杨露禅学太极拳大架子,后来拜杨露禅次子为师学小架子,以善于柔化著名。其子始从汉族改姓吴,名鉴泉。吴鉴泉继承和传授的拳式连绵不断,不纵不跳,适应性较广泛。由于吴氏对拳式有所修改,后人就称之为吴式小架子。成为现代流传较广的吴式太极拳。吴鉴泉在北京、上海传拳较久,他打拳式正招圆,舒松自然,虽架式小巧,但有大架功底,由开展而紧凑,在紧凑中自具舒展,推手时端正严密,细腻熨贴。1958年曾出版《吴式太极拳》一书。

孙式太极拳

清末河北完县人孙禄堂,酷爱武术,先学形意拳,后学八卦掌,勤学苦练,功夫深厚,民国初年始学太极拳,参合各家之长,融会贯通,遂创孙式太极拳,并著有《太极拳学》。孙式太极拳的特点是进退相随,舒展圆活,动作灵敏,转变方向时多以开合相接,故又称“开合活步太极拳”。1957年曾出版《孙式太极拳》一书。

简化太极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推行的简易太极拳套路。为了便于在广大群众中推广太极拳﹐1956在杨式太极拳的基础上﹐删去繁难和重复的动作﹐选取24式﹐编成“简化太极拳”。20多年来﹐简化太极拳已盛行于国内外﹐深受人们喜爱。《简化太极拳》的挂图和书籍出版了数百万册(张)。仅北京一地﹐1980年就建立了140多处太极拳辅导站﹐举办过800多期太极拳训练班﹐参加活动者达4万人次以上﹐这些辅导站传授的主要是简化太极拳。

为了满足群众练拳的需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在1979年又吸取陈式﹑杨式﹑吴式和武式太极拳之长﹐编成“48式简化太极拳”。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6月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河北省永年县的杨振河和韩会明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太极拳,早期曾称为“长拳”、“棉圈”、“十三势”、“软手”。清朝乾隆年间,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词》:“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

武当太极拳

虽然目前学者公认为太极拳与武当张三丰无关,不过确实存在武当太极拳。武当太极拳讲究“拳打卧牛之地”,基本上两米方圆足以施展,其中除螺旋缠丝外,另有九宫、八卦的内容,其内涵与当前流行的太极拳不尽相同。武当太极拳的要决就是:拳随心境,舒展绵长,恢宏大气,容万物于心。武当太极拳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先至,能四两拨千斤。不但是强身健体还可以防身自卫,武当太极拳结合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还虚合道的道教气功功法,开人智慧、发人体能,使人延年益寿、长生久世,是一种集武术与养生一体,至高无上的拳法。太极拳的练习过程分三个阶段:首先练形、然后练气、最后练神。其内含功法主要有:吐纳导引功、外气采补功、混元站桩功。其动作以崩履、挤、按、采、列、肘、靠为主,在应用中随、连、粘、贴,连绵不断、行云流水。演练太极拳要求虚灵顶静、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动作舒展,做到神形俱妙。武当太极拳动静结合、内外相含,是内外双修的至宝,是人体性命的源泉。

杨露禅怎么死的 (星座m.shenpowang.com)

是被义和团剖肚而死的。(民间传说)

加载全文
相关阅读
查询工具
观音灵签 关帝灵签 姓名打分 姓名配对 生日密码 生命灵数 月老灵签 生肖配对 星座查询 星座配对 生日算命 周公解梦 苏珊米勒 星座性格 最佳配对 生日性格
为您推荐
在背后默默付出的三大星座,伴侣的坚强后盾

在背后默默付出的三大星座,伴侣的坚强后盾

原创 爱情

说分手就不留余地,绝不回头的星座

说分手就不留余地,绝不回头的星座

原创 爱情

12星座择偶时易后悔的雷区,你踩中了吗?

12星座择偶时易后悔的雷区,你踩中了吗?

原创 爱情

不愿被掌控的三个星座,你追得越紧反而容易失去

不愿被掌控的三个星座,你追得越紧反而容易失去

原创 爱情

执着于旧爱的星座,情感已逝却不愿放手!

执着于旧爱的星座,情感已逝却不愿放手!

原创 爱情

在职场中,12星座如何规避不必要的损失

在职场中,12星座如何规避不必要的损失

原创 职场

暧昧期12星座如何避免太快上头?

暧昧期12星座如何避免太快上头?

原创 爱情

性格强势不好沟通,非常难伺候的星座女

性格强势不好沟通,非常难伺候的星座女

性格

任性刁蛮小公主,越宠她就越搞事情的星座女

任性刁蛮小公主,越宠她就越搞事情的星座女

性格

内心强大的星座,能屈能伸成就大事!

内心强大的星座,能屈能伸成就大事!

性格

职场中努力又讨喜,很受上司喜欢的星座

职场中努力又讨喜,很受上司喜欢的星座

职场

越老越吸睛,颜值越来越高的星座

越老越吸睛,颜值越来越高的星座

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