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容姓的来源
星座网
慕容姓的来源
一、来源有三。
1、源于鲜卑族,出自汉朝时期鲜卑中部大人慕容,属于以官职称谓汉化为氏。
传说,在东汉桓帝执政时期,鲜卑民族分为中、东、西三部,其中部首领大人叫柯最阙,居慕容寺,后因以为姓氏,称慕容氏。
2、源于高辛氏,出自秦汉时期鲜卑族慕容,属于以部落首领名号称谓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慕容氏出自中古时期,世代居于东北地区,秦、汉之际被称作“东北夷”,自称是帝喾(姬夋)高辛氏的后代。这个“东北夷”是古代东胡民族中的一个分支,在汉高祖刘邦元年(公元前206年)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击散,之后该支族人迁徙栖息于以鲜卑山为核心的一带地区,即今内蒙自治区的西拉木伦河与吉林省的洮儿河之间,该部族首领在东汉时期建立了一个“鲜卑国”,因此号称鲜卑族。传说,这位鲜卑国主自称是“慕二仪之道,继三光之容”,因此以“慕容”为称号,称慕容单于,意在远离中原之地发扬光大王族传统,其鲜卑国在后来被称作鲜卑慕容部,部族人等因称慕容氏,此后世代相传。
3、源于鲜卑族,出自三国时期鲜卑慕容,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
在三国时期,鲜卑慕容部的首领莫护跋率领族人迁居辽西地区,后来曾追随司马懿征讨在辽东地区割据的公孙渊,立下战功,被封为率义王。后莫护跋在荆城北部(今河北昌黎)建立起一个部落联盟。据说,当时北方的汉族人流行戴步摇冠(一种带有悬垂装饰物的帽子),莫护跋见了很是喜欢,也做了一顶,整天戴在头上。部落里的鲜卑族人见了他这种打扮,都称他为“步摇”。因当地语言“步摇”同“慕容”读音相近,所以传到后来就成了“慕容”,之后莫护跋的族人们便干脆以此称谓作为部落的名称,并以此为部落王族世家的姓氏。到了西晋时期,莫护跋的后代慕容廆占领了燕北、辽东一带广大地区,自称鲜卑大单于。慕容廆的儿子叫慕容皝,是一个具有雄才大略的人物,他创建了著名的前燕国,从此正式以慕容为姓氏,隋唐以后,慕容氏族人多有省文简改为单性慕氏、容氏者,皆世代相传至今。
二、迁徙分布,聚集地
慕容复姓在中国的大陆和台湾省均未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不过,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为第四百三十六位,在复姓中排序为第二十八位。
慕容本是鲜卑族的一个部落名称,据传中古代部落首领高辛氏的后代居东北夷,三国时首领莫护跋率族人迁至辽西建国,号鲜卑,在涉归做单于时自云:“慕二仪(古指天地)之德,继三光(日月星)之容”,因此以慕容为姓。
在汉桓帝时,鲜卑分而治之,分地中,东,西三区,中部由柯最阙统治,他居住在慕容寺,故更姓为慕容。相传莫护跋在棘城北建国时,很喜欢北方汉人当时很流行的步摇冠(带有坠饰的帽子),也叫人做了一顶,整天戴在头上。鲜卑人因此戏称之“步摇”。而由于语音与慕容相似,后即讹传为慕容。他的后人就将错就错,将部落改称慕容。
西晋时期,慕容氏族人建立了燕国,正式以慕容为姓氏。在东晋到十六国时期,燕国曾鼎盛一时,在北方建有前燕,后燕,南燕,西燕等国,慕容姓氏得到了很广泛地流传。
今江苏省的苏州市,河南省的焦作市温县、开封市、叶县、许昌市、南阳市镇平县、平顶山市、中牟县,广东省的广州市、高要市、新会市、台山市、中山市、珠海市、东莞市、高州市、吴川市、信宜市、化州市、电白市、阳江市、南海市、番禺市、顺德市,辽宁省的沈阳市、朝阳市、营口市、丹东市凤城区,山东省的龙口市、烟台市栖霞县、荣成市、蓬莱市、莒县,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龙川县,甘肃省的庆阳市,陕西省的西安市、吴堡县、绥德县,湖南省的邵阳市绥宁县、浏阳市,黑龙江省的哈尔滨市、鹤岗市,河北省的涿州市、邯郸市,安徽省的蒙城市、利辛县,云南省的大理白族自治州,贵州省的六枝市,内蒙古自治区的赤峰市、乌海市,四川省的成都市,山西省的太原市,湖南省邵阳市,吉林省的吉林市,重庆市的江津县,北京市,上海市,台湾省,香港特别行政区,新加坡等地,均有慕容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堂号
郡望
敦煌郡:西汉朝元鼎六年(庚午,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刘彻将敦煌郡从酒泉郡分出来置郡,治所在今甘肃省敦煌,其时下辖敦煌县、龙勒县、效谷县、广至县、渊泉县、冥安县等六个县,是为敦煌设治之始。敦煌郡据有阳关、玉门关,与酒泉郡、武威郡、张掖郡并称河西四郡。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连结东西方的“丝绸之路”,敦煌成为商旅必经的丝路重镇和通往西方的三条线路的交汇点,并以此奠定了敦煌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
雁门郡:战国时期赵国赵武灵王置郡,秦朝、汉朝沿用,治所在善无(今山西右玉),其时辖地在今山西省河曲、五寨、宁武、代县一带。东汉时期移治到阴馆(今山西代县),此后多以雁门为郡、道、县建制戍守。雁门关之称,始自唐朝初期,因北方突厥崛起,屡有内犯,唐朝驻军于雁门山,于制高点铁裹门设关城,戍卒防守。
辽东郡:在中国历史上,“辽东”这个称谓有四重意思:①郡、国名,战国时期燕国置郡,洽所在襄平(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大凌河以东一带地区;西晋时期改为国;十六国时期的后燕末地入东海郡;北燕时期又复置辽东郡于今辽宁省西部一带地区;北齐时期废黜;到东汉安帝时分辽东、辽西两郡地置辽东属国都尉,治所在昌黎(今义县),其时辖地在今辽宁省西部大凌河中下游一带;三国时期的曹魏改为昌黎郡。②都司名,明朝洪武四年(辛亥,公元1371年)置定辽都卫,明朝洪武八年(乙卯,公元1375年)改为辽东都司,治所在定辽中卫(今辽宁辽阳),其时辖地为今辽宁省大部地区;自明正统后期因兀良哈诸族南移,渐失辽河套(今辽河中游两岸地);从明朝天启元年~崇祯十五年(辛酉~壬午,公元1621~1642年)期间,全境为后金(清)所并。③军镇名,明朝“九边”之一,相当于辽东都司的辖境,主要是镇守总兵官驻广宁(今辽宁北镇),明朝隆庆元年(丁卯,公元1567年)后冬季则移驻辽阳(今辽宁辽阳);明朝末期废黜。④地区名,泛指辽河以东地区。
堂号
敦煌堂:以望立堂。
雁门堂:以望立堂。 (星座m.shenpowang.com)
辽东堂:以望立堂。慕容廆占领燕北、辽东一带,自称鲜卑大单于,归属于晋朝。晋朝太兴初年封他为“辽东公”,慕容氏因以“辽东”为堂号。